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设有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人类学与民族学系 4 个系和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历史研究所、美国史研究所、古籍研究所、哲学研究所、宗教学研究所、人类学研究所 7 个研究所。
人文学院现有历史学、哲学 2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20 个二级博士学位授予点; 27 个硕士点; 8 个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汉语言专业(应用语言学方向)、戏剧影视文学、历史学、考古学、哲学、哲学(国学专门化)、人类学。
人文学院历史悠久、学统深厚,其前身系1921年创办的国文系及 1926 年成立的厦大国学研究院,鲁迅、林语堂、顾颉刚、罗常培、邓以蛰、张颐、林惠祥、林庚、傅衣凌、郑朝宗、韩国磐等著名学者曾在这里任教。现有 1 个国家重点学科(专门史), 3 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中文、历史、哲学), 1 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历史学),1个国家特色专业和1个国家教学团队, 11 个福建省重点学科和3个福建省特色专业。
网址: rwxy.xmu.edu.cn 电子邮箱:
humancol@xmu.edu.cn
电话: 0592-2181932 传真: 0592-2187166
中文系
厦门大学中文系创办于 1921 年,鲁迅、林语堂等著名作家、学者曾在该系执教。中文系有文艺学、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戏剧学与艺术学、外国文学等 7 个教研室,另设有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言技术中心、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中心、戏剧影视与艺术学研究中心等机构,代管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中文系拥有 1 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3 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9 个硕士授权点。现有教师 51 人,其中教授 17 人(博士生导师 17人,其中退休博导5人)、副教授22人,讲师 12 人。有在读博士生73 人,硕士生 211人,本科生 570 人。
汉语言文学专业 培养具有较高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中国语言文学知识,能在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文学评论、中国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的专门人才;培养能在文化艺术、新闻出版部门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编辑、文秘宣传等实际工作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有关本学科理论、历史、发展、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强化训练。开设有文学理论、写作、中外文学、古今汉语、语言学理论等课程,近 5 年来就业率都在 90% 以上。
汉语言专业(应用语言学方向) 培养具备较高的语言文学素养,较强的汉英表达能力和能运用计算机从事语言信息加工处理的新型复合式人才;培养能在大专院校、新闻出版、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编辑、文秘、宣传、对外汉语教学和语言文字管理及应用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应用语言学、中国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有关理论思维和专业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语言调查研究、语言教学和计算机运用的基本能力。开设有中文信息处理、对外汉语教学、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汉语与中国文化等课程。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在 90% 以上。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培养具有较高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戏剧影视文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戏剧影视文本写作能力和一定的影视节目制作能力,能在新闻媒体、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文艺评论与编辑、戏剧影视文本创作及相关教学与研究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戏剧影视文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我国的文艺现状和文艺政策,在影视制作技能上得到基本的训练。开设有戏剧理论、影视艺术学、编剧创作、影视文本写作、影视节目制作等课程,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在90%以上。
电话: 0592-2186375 , 2187155 传真: 0592-2186375
电子信箱:
zwx@xmu.edu.cn 网址:
http://chinese.xmu.edu.cn/
历史学系
历史学系是厦门大学最早创办的系科之一,学术传统深厚,办学特色鲜明。90年来桃李芬芳,毕业生分布在学术科研部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新闻出版行业等,发挥着骨干作用。历史学系现任教师46人,教授 18人,副教授13 人,博士生导师 12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41 人,占90%。历史学系拥有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具有历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专门史(经济史)1988 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重点学科并蝉联至今。本科设有历史学专业与考古学两个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其中历史学为“国家文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中国古代史为国家精品课程。考古学设有海洋考古中心和省级实验中心。历史学系与港澳台地区高校联系紧密,每年可互派交流生。
历史学专业开设课程有: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概论、考古学通论、历史文选、史学史、历史地理、史料目录学、史学名著选读、中国经济史、中国社会史、中国文化史、中国海关史、中国海洋史、中国海外贸易史、闽台地方史、台湾史、民间历史文献学、历史人类学、世界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华人华侨史、中美关系史、美国史、欧美城市史、欧洲文化史、东南亚史、田野工作与社会调查等。
历史学专业 50% 的毕业生可择优免试保送到本校和国内其他同类高校攻读硕士学位,或者提前攻读博士学位;其他毕业生或到各级党政部门、企业事业单位、新闻媒体从事行政管理、宣传、文秘、策划、编辑等工作,或从事历史教学与科研及文化遗产保护等专业技术工作。
考古学专业开设课程有:考古学通论、田野考古方法论(绘图、测量、摄影)、博物馆学概论、民族学概论、体质人类学、文物学概论、古文字学、海洋考古学、环境考古、水下考古、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战国秦汉考古、六朝隋唐考古、宋元明清考古、田野考古实习、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等。
考古学专业毕业生可择优免试保送攻读硕士学位,或提前攻读博士学位;或到文物局、考古队、博物馆、海关等部门从事考古挖掘、文物鉴定、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等专业技术工作;或到各级党政部门、企业事业单位、新闻媒体从事文化宣传、行政管理等工作。
电话: 0592-2186377 传真: 0592-2182732
电子信箱:
history@xmu.edu.cn 网址:
http://history.xmu.edu.cn/
哲学系
厦门大学哲学系创办于 1922 年,具有悠久历史与深厚学术传统,先后有张颐、朱谦之、邓以蛰等一批著名学者在此任教。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哲学系已经成为我国南方的哲学教学与研究重镇。
哲学系现有本科哲学专业,含哲学班以及国学方向班; 2005 年,获得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 , 2007 年,获批设立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其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硕士点涵盖八个二级学科专业,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宗教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还设有哲学研究所、宗教学研究所、道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佛学研究中心等。
哲学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博士生导师 14 人,教授占教师总数的 40% ,副教授占 35%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哲学系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研究课题 40 多项,出版专著、教材 200 多部,发表学术论文 1900 多篇;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奖、中国图书奖 4 项;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50 多项,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哲学专业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学、美学、伦理学、宗教学、社会学、心理学、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现代外国哲学、中国现代哲学、中外哲学原著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社会调查理论与实践;还开设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法律基础、政治经济学、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等课程。
哲学专业培养从事哲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党政与新闻宣传工作、政策研究工作的高级人才,同时也为党政部门和工商企业界输送富有创新精神、锐意进取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本科毕业生可免试或通过考试攻读相关专业硕士学位,或到各级党政部门、文化新闻宣传部门从事管理、文秘和其他工作,或到高等院校从事哲学或相关学科的教学工作,也可到工商企业从事管理、策划、文秘、公关、营销等工作。哲学系的毕业生遍布海内外,其中许多已经成为蜚声中外的教授、研究员、出版家、中高级领导干部和工商界精英。
国学方向 班主要课程有:国学入门、经学通论、中国通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史、文字音韵与训诂、版本目录与校勘、《诗经》研读、《四书》研读、《周易》研读、老庄研读、《左传》研读、《史记》研读、禅宗研读、管理哲学、中国管理思想史、儒道管理哲学、兵家与企业管理、中国古代诗词、文献精读与写作等等。
国学班通过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系统教育,培养熟练掌握国学基本典籍、基础知识和现代知识体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与较高学术水平,能够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政府等部门从事国学研究、教学以及文化交流、文博管理、编辑出版的专门人才。成绩优秀者可免试直接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成为本、硕、博连读的后备人选。
电话与传真: 0592-2187155 电子信箱:
rwxy3@xmu.edu.cn
网址:
http://phi.xmu.edu.cn/
人类学与民族学系
厦门大学拥有优良的人类学专业传统。其人类学专业自1951年始就有建制。1984年厦门大学在人类学博物馆的基础上先后设立人类学研究所、民族学与人类学系,从而拥有三位一体(人类学系、所、馆)的完整学科建制。经过几代人类学者的不懈努力,厦门大学人类学自创设以来,在科研教学、学科建设、国际学术交流方面成就斐然,已成为中国人类学的重要基地并在海内外具有重要影响。中国人类学会、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均挂靠于此。人类学也成为福建省重点学科。目前除了拥有民族学、人类学、中国民族史等硕士点外,还拥有人类学、民族学两个博士点。1983年开始招收文化人类学硕士研究生,1986年开始招收人类学专业本科生。1950年代曾招收人类学博士研究生,2004年开始按新的学科建设要求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毕业生适应社会需要,有的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学者或学科带头人。人类学系拥有业务精湛、梯队合理的人类学专业师资队伍。现有专门从事人类学教学科研工作的员工20余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6人、讲师或助教6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教学经验较为丰富。建系以来,已承担了数十项国家级、省级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出版各类著作近百部,论文1000多篇。获得国家图书奖提名奖1项,光明日报光明杯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华东地区优秀政治理论图书奖2项,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优秀成果奖多项。
人类学本科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兼修文化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四方面的课程以及相关学科的基础课程,强调知识传授的系统性,注重社会经济文化调查方法技术的训练,注意提高研究技能以及进行应用研究的能力。同时,注意拓宽专业口径,增加交叉学科、实用性的课程以满足国家建设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开设课程:人类学概论、文化人类学、考古人类学、体质人类学、语言人类学、中国民族史、中国民族志、世界民族志、民俗学、经济人类学、政治人类学、宗教人类学、心理人类学、医学人类学、性别人类学、影视人类学、旅游人类学、应用人类学、文化遗产学、文化产业学、商务人类学、人类学田野调查法、博物馆学基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等。
就业:本专业培养掌握人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现代科学思想和优良人文素质的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胜任民族、宗教、博物、文化、民政、旅游、宣传、政策研究等工作,以及在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共组织和私有机构担任行政、文秘和各项管理工作。
电话号码:0592-2187155 传真:0592-218637
电子邮箱:
anthro@xmu.edu.cn
网址:
http://rwxy.xmu.edu.cn/xmurlx/index.asp
新闻传播学院
厦门大学新闻教育历史悠久,1922年首创中国国内新闻学专业学历教育。1983年复办新闻传播系,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新闻传播教育培养体系,成为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南方之强”,现正全力向建设“面向海洋、亚洲著名的现代化新闻传播学院”目标迈进。
学院现有新闻学系和广告学系两个系,传播研究所、品牌与广告研究所两个研究所以及海峡媒体研究中心。专任教师38人,其中有教授8人(博导7人),副教授14人。学院还从国外聘请著名教授担任讲座教授,并常年聘任外籍教师。学院设有省重点学科传播学,科学研究实力雄厚,成果丰硕,现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社科重大课题、国家及省部级一般课题以及一批横向课题。学院与国内外一批著名新闻传播院系建立了密切的学术联系和合作培养关系,学术交流非常活跃。
学院网址:
http://comm.xmu.edu.cn/
电话:0592-2185952 传真:0592-2186382
E-MAIL:
comm@xmu.edu.cn
新闻学系
厦门大学1983年创办了国内综合性大学首家国际新闻学专业,1989年创办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系发挥地处中国经济特区和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开拓进取,在新闻专业教学、英文新闻教学、文史哲教学方面全面兼顾,培养“理论顶天,技能立地”的新闻专业人才。并因应新形势的需要,开始建设面向台湾和东南亚的传媒人才培养体系。新闻学系紧跟迅猛发展的数字化技术,在国内率先开设了网络传播、新媒体方面的课程,建立了最早的专用局域网。本系学术交流活跃,每年邀请国内外专家、新闻界人士前来举办讲座,开设课程。新闻学系拥有省级新闻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备先进。新闻学系与新华社、中新社、《中国日报》、印尼《国际日报》、菲律宾《世界日报》等一批境内外媒体建立有实习合作关系。一些毕业生现已成为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中央媒体及地方媒体的部门领导和骨干力量。
新闻学专业
培养目标:熟悉新闻传播理论及国内外媒体发展趋势,掌握新闻业务及网络传播技能,具有较强的外语表达能力,具有宽广知识面及高度社会责任感、能够胜任中英文媒体及企事业宣传部门工作的新闻传播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传播学概论、中外新闻传播史、传播学研究方法、舆论学、新闻理论、新闻采访、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综合英语、英语新闻写作、对外新闻报道、国际新闻报道、新闻翻译、新闻法规与伦理、马列原著选读、广播英语导听、英文报刊选读、新闻摄影、杂志编辑学、媒介批评等。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培养目标:熟悉新闻传播理论及国内外电子媒体发展趋势,掌握广播、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体业务,具有宽广知识面及高度社会责任感、能够胜任电子媒体及企事业宣传部门工作的新闻传播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传播学概论、中外传播史、传播学研究方法、新闻理论、电视新闻采写、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广播电视系统原理、电视摄像与编辑、电视解说词写作、电视艺术学、电视摄像、电视节目制作、电视灯光、电视画面剪辑、广播电视广告、音响制作与编辑、马列原著选读等。
广告学系
厦门大学于1983年创办中国第一个广告专业,是中国广告教育的摇篮,确立了中国广告教育的基本模式,课程体系成为国内许多兄弟院系广告专业的参考模板,所编写的《二十一世纪广告从书》、《现代广告学教程系列》、《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被国内广泛采用,同时还为兄弟院系培训了大量的广告专业教师。“厦大广告人”活跃于中国广告界,已经成为中国广告界的著名品牌,成为业界的中坚力量。
传播学专业系统引进美国口语传播(speech communication)课程体系,并加以中国化,目标是培养掌握人际言语沟通和电子口语传播技巧,熟悉大众媒体运作和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的全新型传播人才。
广告学专业
培养目标:具有较高素质,熟悉和掌握广告策划、品牌规划、媒体计划、公共关系、广告创意、文案写作、影视广告制作、广告设计、广告管理、市场调研、活动营销等技能的AE人才。
主要课程:传播学概论、中外传播史、传播学研究方法、广告学概论、公共关系学概论、市场营销、广告心理学、品牌学、广告史、广告策划、媒体计划、市场调查、广告文案写作、广告创意与表现、视觉设计基础、视觉艺术基础、平面广告设计、电子媒体广告制作、广告摄影、广告经营与管理、广告英语、顾客关系管理、广告综合知识等。
传播学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大众传播与言语传播理论,具有较强说服、演讲、论辩等人际沟通技能,熟悉大众媒体运作和公共关系实务,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机构从事协调沟通、信息发布等传播活动的高素质人才。
主要课程:传播学概论、中外传播史、组织传播、人际传播、口语传播学概论、广告学概论、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新闻综合实务、广告综合实务、说辩学历史、言语传播学研究方法、跨文化传播、说辩修辞学、说辩批评方法、公共演艺术、说服与传播、新媒体与传播等。
外文学院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前身外文系建于 1923 年。学院下设英语语言文学系、日语语言文学系、法语语言文学系、欧洲语言文学系和外语教学部,拥有英语、日语、法语、俄语、德语 5个本科专业, 5个硕士点(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含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1 个博士点(英语语言文学)和2个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学院设有厦门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日本语教育研究中心、双语词典与双语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厦门大学欧洲研究中心等研究单位和4个各类外语考试、培训中心。
外文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48人,在职教授17人,副教授51人,每年聘请外国专家40人左右。教师们在完成好教学任务的同时,潜心于科学研究,取得累累硕果。近6年来,全院教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论文近600篇,专著、译著、教材、工具书160余部,20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外文学院还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和合作,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爱尔兰、法国、日本、俄罗斯、德国等国的高校建立广泛的合作和交流关系,试行本科生“ 3 + 1 ”(三年在国内学习,一年在国外学习)和研究生“ 2 + 1 ”(二年在国内学习,一年在国外学习)的办学模式。
历年来,外文学院学生在全国各种外语等级考试中成绩均名列前茅,毕业生广泛分布在外事、外交、外贸、金融、新闻、教育等部门,已成为各行各业的外语高级专门人才。每年的就业率均在99%以上。台湾诗人余光中、泰国侨领蔡悦诗、陈汉洲及金融业界精英朱德贞、李小加曾在此求学
网址:
http://cflc.xmu.edu.cn 电话: 0592 - 2186380
电子邮箱:
cflc@xmu.edu.cn 传真: 0592 - 2182476
英语语言文学系
英语语言文学系创建于1923年, 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福建省重点学科,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一门,福建省精品课程两门。2008年,英语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获福建省优秀教学团队称号。英语系现有博导6名,教授9名,副教授11名,省教学名师2名。博士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言学、双语词典、翻译学、文化语义学、口译研究、批评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美国文化与文学、美国族裔文学和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英美文学、英汉语言文化与口笔译、双语与双语词典研究。
英语专业 本科阶段主要培养语言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对社会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的英语复合型人才。要求毕业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掌握语言和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英语国家的历史与文化。
本科生的主要专业课程有:英语精读、泛读、交际英语、英语演讲、英语辩论、听力、写作、语法、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短篇小说选读、英语戏剧选读、英美概况、西方文化、英译汉、汉译英、交替传译、同声传译、口译、视听说、新闻英语、英语文体学、英语语言学、经贸英语、工具书、第二外语(法、日、德)等。毕业生就业单位有:外交部、外事办、出版社、电视台、编辑部、学校、旅游局、宣传部、海关、边检、政法部门、翻译公司、银行、跨国公司等。就业率近100%。
通信地址:福建省厦门大学外文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系 361005
电话: 0592-2182139 传真: 0592-2182476
电子邮箱:
cflc@xmu.edu.cn
日语语言文学系
日语语言文学系是目前中国具有一定学术影响与突出办学优势的福建省特色专业,拥有中国教师14名,包括教授3名、副教授4名、助理教授7名,外籍教师3名。本科阶段以为地区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综合人才为目标。本系与日本长崎外国语大学共同推进“3+1”的本科培养模式,并与日本高校尝试共同推进三年级暑期“海外课堂”的共建模式,学生的业务水平与专业素质获得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日语专业 本科阶段以培养具有高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日语人才为宗旨,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基础,全面展开“听说写读译”综合技能的训练,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以及论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在从事跨文化交流之际亦能做到主动合适的表达与沟通。本系本科教学也极为重视第二外语——英语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双语技能,获得国家英语四级或六级证书。本系本科生就业途径广泛,大多数毕业生选择担任政府公务员、经贸事业主管、外事翻译、商贸人员或者选择留学海外,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被推荐保送到全国重点院校攻读硕士学位。
本科生的专业课程主要有:基础日语、高级日语、泛读、日语会话、日语语音、日语语法、初级写作、口译、高级阅读、听力、视听、日本文学史、日本文学选读、日语写作、日本古典文法、日语翻译、日语词汇学、日语应用文、日本概论,经贸日语、日本汉文、课题研究会等。
通信地址:福建省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日语语言文学系 361005
电话: 0592-2184682 传真: 0592-2182476
电子邮箱:
cflc@xmu.edu.cn
法语语言文学系
法语语言文学系现有中国教师11名,其中,博导1名,教授3名,副教授3名,助理教授5名;外籍教师4名;1名老师被法国政府授予法国国家“教育骑士勋章”。本科阶段目标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法语复合型人才;研究生阶段目标是培养跨文化研究、口笔译和应用语言学方向的高级人才。法语系从2001年以来与法国巴黎十大、弗朗斯-孔德大学、里昂三大、勒阿佛大学、卡昂大学等大学联合办学,实行本科生“3+1” 研究生“2+1”的办学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法语专业 本科阶段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法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基础的同时,重视和鼓励学生跨学科的个性发展,学生普遍达到英语国家六级水平,每年从应届毕业生中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推荐到全国重点院校免试攻读硕士学位。部分学生还考取了经济、法律、人文、新闻等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毕业生供职单位主要有:政府机关、外事、高等院校、外经、外贸、中外公司企业、商务机构、援外工程公司等。近年来,中法关系十分密切,中非合作蓬勃发展,法语毕业生就业前景看好。
本科生的专业课程主要有:基础法语、法语语法、法语口语、法语视听、法语日常口语、高级法语、法语系统语法、法汉翻译、法汉口译、法语写作、法语词汇学、法国概况、法语外报外刊、法语作文、法国文化、法国文学史、法语文体学、商业法语、应用法语、旅游法语等。
通信地址:福建省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法语语言文学系 361005
电话: 0592-2180261 传真: 0592-2182476
电子邮箱:
cflc@xmu.edu.cn
欧洲语言文学系
欧洲语言文学系下设俄语、德语两个专业,现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1人, 副教授4人,硕士生导师4人,外籍教师6人,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充足的外语资料、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认真求实的办学精神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欧语系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积极推进国际化合作办学模式,与俄罗斯、德国著名高校开展合作,争取更多更优的合作办学资源,为本科生、研究生培养教育拓展更加广阔的空间。
俄语专业 现有教师1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俄籍教师3人。教师中6人具有博士学位,其中1人博士后流动站出站。本科教学目标是培养俄语基本功扎实、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俄语人才。基础阶段主要进行俄语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训练,高年级阶段进一步提高俄语口、笔译的实践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第二外语(英语)通过国家英语等级水平考试。优秀毕业生可获得推荐外校及本校免试读研资格。历届毕业生主要在政府机关、教科机构、企贸公司、海关边检等部门从事管理、教学及实务等方面工作。
俄语专业2003年与俄罗斯高校签订校际交流协议,每年派遣本科生赴俄罗斯高校学习一年,实行“3+1”的办学模式。2010年起与俄罗斯莫斯科友谊大学交流互免留学生,俄语专业首批派出的8位研究生和本科生在俄学习期间免交学费和住宿费。同时,学习成绩优秀并通过全国高校俄语语言文化知识竞赛者由教育部公派赴俄罗斯留学一年。
俄语本科阶段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俄语精读、俄语语法、俄语口语、俄语听力、高级俄语、高级俄语阅读、俄汉翻译理论与实践、俄语口译、俄语报刊、俄苏文学史与文学作品选读、俄罗斯文化国情、独联体概况、俄罗斯文化艺术、俄语视听说、俄语新闻选听、俄语写作、经贸俄语、旅游俄语等。
德语专业 现有教师9人,其中德籍教师3人。本科教学目标是培养德语基本功扎实、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基础阶段主要进行德语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训练,高年级阶段进一步提高德语口、笔译的实践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第二外语(英语)通过国家英语等级水平考试。
德语专业2009年起每年向德国特立尔大学派出5名优秀学生,实施“3+1”办学模式。同时,鼓励学生跨学科选择第二学位课程或辅修课程,扩大知识面,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德语复合型人才。
德语本科阶段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德语精读、德语语法、德语口语、德语听力、高级德语、高级德语阅读、德汉互译、德语报刊、德国文学史与文学作品选读、德国概况、德语视听说、德语新闻选听、德语写作、经贸德语、旅游德语等。
通信地址:福建省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欧洲语言文学系 361005
电话: 0592-2187036 传真: 0592-2182476
电子邮箱:
cflc@xmu.edu.cn
法学院
厦门大学法学院是厦门大学的主要学院之一。近年来,通过立足国内培养,结合出国深造和引进人才等途径,法学院已经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并在相应学科领域充分发挥自身的学术优势,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在国内外均具较大的影响。
厦门大学法学院是国家培养高级法律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获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资格,设有法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同时还是法律硕士专业学位(JM)全国试点单位之一。法学院的国际经济法学科和台港澳法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1997年5月经原国家教委专家组评审通过,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01年,国际法学科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
厦门大学法学院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法学院大楼占地10000多平方米,基建面积8235平方米,不仅拥有独立的办公楼和教学楼,而且建设有标准化的案例教学讨论室和多媒体教室以及教师工作室。法学院还引进开发了若干种重要的中西文电子期刊数据库(包括LEXIS-NEXIS数据库)。1998年,学校还专门设立了厦门大学图书馆法学分馆,该分馆目前已被批准为联合国资料托存图书馆。
厦门大学法学院鼓励培养积极向上、严谨求实的学风,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分析、解决法律实际问题的能力。法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研成果竞赛、校际演讲和辩论比赛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特别是法学院代表队在维也纳国际商事模拟仲裁辩论赛和华盛顿“菲利普·杰塞浦国际公法模拟法庭辩论赛”上连年取得佳绩,享誉国际。
本科招生只设法学一个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功底,敏锐的专业思维能力和较高的专业实践能力,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司法伦理修养以及相当程度竞争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法理学、宪法学、民法总论、物权法、债权法、刑法学、行政法学、经济法学、商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诉讼法学、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学、知识产权法、婚姻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税法、国际海事法、国际货币金融法、国际商事仲裁法、犯罪学、立法学、中国法律史、台湾法概论、香港法概论、司法文书学、律师制度与实务、海商法、保险法、税法、金融法、环境法等。
适合就业单位: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到国家各级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涉外经贸企业、律师事务所等从事立法、司法、行政管理、诉讼和非诉讼代理以及企事业单位的法律顾问等法律实务工作。
电话:0592-2185983 传真:0592-2186154
E-mail:
law@xmu.edu.cn 网址:
http://law.xmu.edu.cn
公共事务学院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成立于 2003 年 11 月。学院下设 5 个教学单位(政治学系、公共管理系、社会学系、思政系和 MPA 教育中心)、 6 个研究机构和 1 个教学实验中心。学院现有专职教师 6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11 人,教授 20 人,高级职称比例近65.7% ;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 60.3% ; 45 岁以下的教师占75% 。这是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具有较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师资队伍。
公共事务学院横跨政治学、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和理论经济学三大门类的五个一级学科。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设有 6 个博士点(政治学理论、行政管理、公共政策、社会保障、社会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14 个硕士点(政治学理论、国际政治、行政管理、公共政策、社会保障、知识产权与出版管理、社会学、人口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女性研究、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 个公共管理硕士( MPA )专业学位、 4 个本科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社会学、社会工作)。有公共管理、政治学、社会保障等 3 个福建省重点学科;有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厦门大学公共政策与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与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合办的国家农村社会保险研究中心,全国妇联授权建立的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等研究机构。
公共事务学院的科研与教学呈现迅速发展的态势,拥有包括公共政策、公共管理理论、比较政府、国家学说、农村社会学、人口流迁社会学、女性社会学等在内的多个特色和优势研究领域。学院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的多层次的办学结构,教学条件优越、教学设备精良。现有在校本科生 900 人,硕士、博士研究生 700 余人。
学院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加大国际化办学的力度。学院与美国、加拿大、荷兰、新加坡以及香港等国 ( 境 ) 内外知名大学的相关学院、系、研究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开展各种学术活动。
地 址: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邮政编码: 361005
网 址:
http://spa.xmu.edu.cn 电子邮箱:
ggsw@xmu.edu.cn
电 话: 0592-2182783 传 真: 0592-2183191
公共管理系
行政管理专业 培养通晓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基础理论,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特别是行政管理和政治管理技能,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从事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政治学原理、行政学、政策科学、经济学、管理学、中国政府与政治、比较政府与政治、法理学、公共事业管理、政府经济学、地方行政管理、行政法、领导科学、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公共部门会计、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公共财政学、社会保障学、公文写作、政策分析方法、行政伦理学、社会调查与统计、信息管理系统、公共部门战略管理。
政治学系
厦门大学政治学科源远流长,它创办于1926年6月,是我校创办较早的系科之一。 1952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政治学系并入华东政法学院。1986 年 9月,厦门大学复办政治学系(后改名为政治学与行政学系)暨政治学专业,隶属政法学院(后改名为法学院)。二十年来,政治学系教学科研迅速发展,现已形成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俱佳、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本科、硕士和博士俱全的多层次人才培养结构。2003 年 11月,政治学与行政学系与人文学院的社会学系、经济学院的人口研究所组建而成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系一分为二,成为政治学系和公共管理系。目前政治学系拥有政治学与行政学一个本科专业,在公共政策和国际发展两个方向招收、培养本科生;有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国际政治、科学社会主义等硕士学位点和政治学理论博士点;政治学理论被评为福建省重点学科。历经数代人的辛勤耕耘,政治学系已成为我国南方政治学教学、研究的重镇。
我系本科教学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原则,在重视国内外政治学、法学、管理学基础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相应设置了一系列适应国家政治发展与行政管理需要的课程,并运用多媒体、网络、案例库等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通过四年的系统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等学科基础理论,而且还可以掌握较好的政治与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此外,我系正在积极探索并落实与国外大学相关专业的联合培养计划,以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及综合型人才。
热忱欢迎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报考我系,在这里探寻新知,充实自我,发展自我。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公共政策方向、国际发展方向):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政治学、公共管理学、法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良好的政治和行政管理技能,并使学生具备宽阔的国际视野,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外事部门、新闻媒体等领域从事政治与行政管理、政策分析、实践操作与教学科研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主要课程:政治学原理、公共管理学、法理学、政策科学、比较政府与政治、中国政府与政治、公共部门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领导科学、行政法学、政策分析方法、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中西政治思想、中外政治制度、政治学研究方法、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地方政府管理、信息管理系统、国际政治学、国际关系史、国际政治经济学和中国外交等。
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
社会工作专业 培养树立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具有扎实的社会工作理论和知识,较熟练掌握社会调查研究和社会工作的方法与技能,能在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司法、卫生、教育部门,老年、工会、青少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和公益团体等机构从事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和社会服务、评估与操作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社会政策、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理论、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和辅导、老年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社会调查研究理论与方法、社会统计分析和计算机应用等课程。
社会学专业 培养熟练掌握社会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综合地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和社会团体等单位从事教学科研、行政管理、调查咨询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社会学概论、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国社会思想史、社会心理学、社区概论、经济社会学、发展社会学、社会问题、人口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环境社会学以及社会调查研究理论与方法、社会统计学、数据分析技术等课程。
国际关系学院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是在南洋研究院基础上新成立的学院,其前身南洋研究所创办于1956年,是新中国最早设立的国际问题研究机构之一。在学科建设方面,现有政治学理论(国际关系方向)、世界经济、专门史(中外关系史方向)三个博士点,国际关系、世界经济、专门史三个硕士点,一个国际政治本科专业。学院并拥有1个国家“211工程”建设子项目、1个国家“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重点学科。
国际关系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2人,其中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7人),副教授10人,已初步形成一支知识、学历、年龄结构较为优化的教学与科研队伍。2005年以来,我院专任教师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47项,项目经费总额为653.3万元。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39项,项目经费401.5万元;国际(境外)合作项目8项,项目经费251.8万元。专任教师共出版学术专著或译著(第一作者署名)39部,发表学术论文(第一作者署名)627篇,其中在CSSCI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264篇,在国外(境外)发表论文95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教学成果奖13项。同时,为外交部、商务部、国侨办等各级政府部门提供了一系列的调研报告,并获得好评。目前,学院图书馆馆藏图书3.8万册,其中外文书籍9400册;现有报刊1160种,其中外文报刊880种。
国际关系学院积极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采取国际上教学研究机构的运行模式,努力提升学院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国际上从事东南亚研究和华侨华人研究的著名学者大多访问过本院。每年有数十批国际学者来访,每年均举办大型国际学术(全英文)会议,举办数十场国外学者讲座。近年来,学院的研究生教育规模有较快的增长。到2010年底,在校本科生138人,研究生172人,其中硕士生75人,博士生62人(含海外留学生10人),另有国际硕士生35人。1980-2010年,已毕业研究生286人,其中硕士生272人,博士生67人,包括海外留学生16人。
本科招生目前设有国际政治和外交学两个专业。
一、国际政治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国际政治、国际法、政治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和科研等部门从事外交、外事、对外宣传、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国际政治学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政治学、国际政治、世界经济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国际关系和国际形势研究、社会调查与统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调查研究、分析判断和协调组织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侧重以亚太地区政治、经济和国家关系为教学和科研重点。
主干课程:政治学原理、国际政治学、国际战略学、国际政治经济学、近现代国际关系、当代国际关系、国际法、国际经济概论、经济学概论、谈判学、比较政府与政治、欧美政治、当代中国政治与外交、中国外交史等。
就业方向:适合于从事外交机关和外事部门、涉外企事业单位的组织、管理、业务和政策调研工作,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法学学士
二、外交学(侨务方向)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外交学(侨务方向)专业为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涉外性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强烈的爱国心,较熟练的外语水平,扎实的外交学、侨务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外交事务知识,对国际事务及中国外交与侨务有系统全面了解的国际问题研究、教学和涉外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中国外交史、当代中国外交、外交决策理论与实践、非政府外交与民间外交、亚太经济与国际关系、移民学专题、国际移民与国际关系、移民与国家安全、中外文化交流概论、华侨华人学概论、中国侨务政策概论、外交政策与侨务政策、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海外华人社团概论、欧洲华侨华人社会、世界宗教概论、东南亚政治、涉外公共关系与礼仪等。
就业方向:适于从事外交与侨务部门、地方各类外事侨务部门、对外宣传和新闻机构、高校和研究机构、涉外企事业单位的组织管理、业务和政策调研工作,服务于中国的对外开放事业。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法学学士
电话: 0592-2188207 传真:0592-2186414
网址:
http://nanyang.xmu.edu.cn 电子邮箱:
hxr@xmu.edu.cn
经济学院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渊源于 1921 年建校初期的商学部。 1949 年以后,在厦门大学前校长、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先生的带领和精心培育下,厦门大学经济学科得到了迅速发展。 1982 年 5 月经教育部批准,原厦门大学经济系升格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这是中国大陆重点综合性大学建立的第一所经济学院。 30年来,该院一直是中国大陆最重要的经济学教学与科研基地之一。目前是同时拥有“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 两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的三所中国高校之一。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是厦门大学规模最大的学院。现有经济学系、计划统计系、财政系、金融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和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等 8 个教学科研单位,并设有教学实验中心。学院还拥有 1 个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 1 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1 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应用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 2 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 2 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 12 个本科专业,32个硕士专业, 29 个博士专业。全院在校学生(含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近5千人,专任教师近200人,其中荟萃了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学者教授团队。
2004 年,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成立了“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为加强和提升现有优势学科的水准,促进厦门大学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规范化、国际化,形成一个与国际紧密接轨的新型学术研究机制,厦门大学于 2005 年 6 月成立了王亚南经济研究院(Wang Yanan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conomics , WISE ),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经济学院拥有“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的国家重点学科,其中的财政学、统计学、金融学、政治经济学和世界经济五个二级学科的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国际贸易学、西方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也具有较强实力。2010年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的研究生教育在全国位居第二(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等编制的《2010年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2005~2009年间在国际上最重要的36种经济学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位居全国第三(据荷兰Tilburg大学2010年的统计)。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的教学科研条件优良,学术气氛浓厚,学术交流广泛,学院积极开拓和发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欧美、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及港、澳、台地区院校建立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协作关系。同时,经济学院积极改革现有的教学科研机制,招收境外(包括港澳台)学生,并设立本科经济学专业国际实验班,进行全英文教学,培养国际化专门人才。
电话:(0592)2182027 传真:(0592)2186340
电子邮件:xmujjxy@xmu.edu.cn 网址:
http://economic.xmu.edu.cn
经 济 学 系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创建于 1923 年。 1982 年,经教育部批准在经济系基础上建立经济学院。现经济学系是由原政治经济学教研室扩充而成的,现设有政治经济学、现代经济学,经济思想史与经济史 3 个教研室。经济学本科专业是教育部选定的全国首批“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之一;理论经济学下设有二级学科硕士专业: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西方经济学、经济史、管理经济学(自主设立新专业)、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理论经济学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并设立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政治经济学为与经济研究所合作建立的国家重点学科。在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的涵盖下,所有二级学科均可招收博士研究生。
经济学专业 是教育部首批建立的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和经济学特色专业。目前正向国际化办学方向发展,分为“基地班”和“国际化班”两个班级。其中,“国际化班”主要课程采用全英文教学,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向北美一流高校经济学专业看齐。该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基础专门人才。要求毕业学生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了解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历史、现状与趋势;系统掌握现代经济理论,并能熟练运用经济管理和其它应用经济学知识、方法和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熟悉国家经济政策与法规,和国内外商务通用的规则与惯例;知识面较宽,具备对经济问题做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的能力,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能力。毕业生适合于从事政府部门的经济规划与管理,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的经济分析与预测,公司与企事业单位的经营与策划,新闻部门的经济栏目的采访与编辑,相关专业的教学与研究等。作为国家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该专业每年有 30 — 50% 比例的毕业生可被推荐免试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近来 , 秉承国际化办学思想 , 经济系已与欧美、香港、台湾以及新加坡一些知名高校经济学系建立了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交流关系。
经济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有: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经济学说史、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资本论》选读、世界经济概论、经济史、统计学、会计学、西方经济学流派、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 邮编: 361005
电话: 0592-2186366 (兼传真), 2182393
网址:
http://ecno.xmu.edu.cn
E-mail:
xmujjx@xmu.edu.cn 或
xmujj@xmu.edu.cn
财 政 系
厦门大学财政系源于 1928 年设立的厦门大学银行学系。该系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健全、科研成果丰硕、教学科研条件优越。 1981 年开始招收财政学硕士研究生, 1984 年开始招收财政学博士研究生。 1985 年成立了厦门大学财政科学研究所。 1987 年成为全国首批唯一的财政学国家重点学科点, 2001 年再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点。设有财政学(含税收学)、公共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资产评估、法律经济学、网络经济学六个博士、硕士专业和财政学、税务学、网络经济学三个本科专业。在读本科生 770 人、硕士150 人、博士生50 人。现有教授 13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人)、副教授 13 人、讲师 9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 30 人,占 50 岁以下教师的 90% 。我国著名的财政经济学家邓子基教授为财政系总学术带头人。目前正积极开展与德国马格德堡大学、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等国外院系联合培养本科双学位毕业生的合作, 2006 年至今已派出本系 03 、 04 、05、06、07级学生 29 人赴德国学习为期 2 年的双学位课程,另 20 人赴德国、 2 人赴韩国进行一学期的交流学习。 ”
财政学专业 主要培养专业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的现代财经类和公共管理类复合型人才,主要面向财税金融、企业、公共部门和非营利性组织,可从事这些领域的实际工作,也可从事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本专业要求学生较系统、全面、扎实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初步建立以专业为核心,以现代财经类和公共管理类相关知识为辅助的较完善的知识体系,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水平,熟练地掌握英语和经济数学。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方向主要有:政府机关、财政、税务、海关、金融证券、企业管理、公司财务、大专院校和科研所等单位和部门。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原理、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基础、中级计量经济学、微积分(上、下)、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民商法、管理学概论、公共管理概论、国际税收学、中级财务会计、网络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国家税收、公司理财、公共预算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公共政策分析、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财税史、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制度经济学、博弈论基础、公共选择理论、政府采购、劳动经济学、财税理论前沿、英语、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语言等课程。
税务专业 主要培养专业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的税务经理。要求学生较系统、全面、扎实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初步建立以税收和财务为核心,以相关知识为辅助的较完善的知识体系,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具有较高的现代计算机运用和操作水平,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和经济数学。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方向主要有:公司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税务部门、其它经济部门、大专院校和科研所等单位和部门。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原理、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基础、中级计量经济学、微积分(上、下)、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民商法、管理学概论、公共管理概论、税收原理、中国税制实务、国际税收学、中级财务会计、网络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公司理财、税务审计、税务管理、税收筹划、企业财务报表、会计电算化、外国税制、税收信息系统与管理、财税史、税务代理实务、税务估价理论与实务、所得税实务与案例、增值税实务与案例、营业税实务与案例、消费税实务与案例、财产税实务与案例、进出口税收、资产评估、审计学、财税理论前沿、英语、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语言等课程。
网络经济学专业 是一门崭新的研究网络环境下的经济活动的交叉学科,应用前景相当广阔。培养学生具备网络经济理论、方法和技术,有较强的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复合型、技能型的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和各类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等部门从事网络经济环境下的理论研究、政策制定、实际管理等相关工作,或在科研和教学部门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原理、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基础、中级计量经济学、微积分(上、下)、线性代数、概率统计、 C 语言、办公自动化、网络通讯技术、国家税收、中级财务会计、网络经济学、软件技术基础、信息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电子商务基础、网络金融学、计算机程序设计方法、网络资源管理、会计电算化、网络数据库、电子政府、电子商函、 JAVA 程序设计、技术与市场、连锁经营、物流管理、虚拟企业与管理、网络经济与公共政策、 IT 基础设施投资与管理、网络经济与发展、网络文化与交流、英语等课程。
电话: 0592 — 2183387 传真: 0592 — 2182136
电子邮箱:
czx@xmu.edu.cn
网址:
http://czx.xmu.edu.cn/ 或 210.34.5.39
金 融 系
厦门大学金融系源于 1921 年在商学部设立的银行科, 1928 年正式设立“银行学系”,迄今已有 80 多年的办学历史。本学科点是中国东南沿海和经济特区唯一一所国家级金融学重点学科。 1983 年和 1986 年先后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权点。本科现设有金融学,金融工程和保险学三个专业,涵盖了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领域。金融系现有教授 17人(博士生导师 13 人),副教授 16 人,讲师 13 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 21 人,目前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有 7 人。现有教师 100 %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该系专业课程体系完善、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健全、学术气氛浓厚、科研成果丰硕、教学科研条件先进、团队合作精神强。我国著名金融学家张亦春教授为金融系总学术带头人。现任系主任为博士生导师杜朝运教授。
金融学专业 主要培养专业理论与实务基础扎实、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的现代型国际化金融人才。要求学生系统全面扎实地掌握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初步具备以专业为核心,以当代财经类相关知识为辅助的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具备较强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扎实的计算机运用和操作水平,较流畅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和经济金融数学。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金融学、会计学、财政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学、金融中介学、金融市场学、金融机构管理、保险学、投资银行学、金融信托与租赁、金融工程、西方金融学说、国际融资、外汇风险管理、国际结算(含英语函电)、经济分析软件、时间序列分析、中级财务会计、财务报表分析、公司理财、外语及计算机等课程。本专业学生毕业的就业方向主要有:银行、保险、证券机构、企业、政府部门、大专院校和科研所等。
保险专业 主要培养专业理论与实务基础扎实、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的现代型国际化保险人才。要求学生系统全面扎实地掌握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初步具备以专业为核心,以当代财经类相关知识为辅助的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具备较强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扎实的计算机运用和操作水平,较流畅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和经济金融数学。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金融学、保险学、会计学、财政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学、金融机构管理学、经济分析软件、时间序列分析、财产保险原理与实务、人身保险原理与实务、再保险原理与实务、保险营销学、保险法原理与案例、保险精算、风险管理、金融工程、中级财务会计、财务报表分析、公司理财、外语及计算机等课程。本专业学生毕业的就业方向主要有:银行、保险、证券机构、企业、政府部门、大专院校和科研所等。
金融工程专业 主要培养专业理论与实务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创新能力强的现代型国际化金融尖端人才。要求学生系统、全面、扎实地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具有较高的数学、计算机水平,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金融经济学、财务报表分析、公司理财、国际金融学、金融市场学、投资银行学、金融工程学、风险管理学、经济分析软件、金融机构管理学、保险学、债券分析、金融中介理论、金融法、证券投资分析与组合管理、信托与租赁、国际结算、西方金融学说、统计学、线性代数、概率论、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随机过程、博弈论、运筹学、外语及计算机课程。本专业学生毕业的就业方向主要有:金融、保险、证券公司、大型公司、金融监管、大专院校和科研所等单位和部门。
联系电话: 0592-2181450 传 真: 0592-2187038
电子邮箱:
finance@xmu.edu.cn
网 址:
http://finance.xmu.edu.cn 或 210.34.5.46
计 划 统 计 系
厦门大学计划统计系由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先生等创办于1950年,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创业和不懈努力,现已发展成为国内具有相当影响的统计、信息、投资分析类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其学科和专业设置结构完整,包括:统计学、国民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和经济信息管理学四个博士点(均可招收博士后)与四个硕士点,以及统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两个本科专业(其中,统计学专业包括经济管理统计和投资决策分析两个方向)。还有钱伯海先生创办于1983年,国内最早建立的国民核算专门研究机构“厦门大学国民经济与核算研究所”,以及2010年7月成立的“数据挖掘研究中心”和“统计调查与分析实验室”。
厦门大学计划统计系先后承担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科研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其有关研究成果曾获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鉴于各方面的建设成就,其统计学科分别于1987年、2001年和2007年连续三次被国家教委和教育部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厦门大学统计学教学团队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统计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08年,国家统计局批准在厦门大学设立“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基地”。
全系现有教师32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9人,博士生导师9人。梯队健全、实力雄厚。著名统计学家、经济学家钱伯海教授和黄良文教授等是厦大计统系的老一辈学术带头人,在国内统计和经济学界享有盛誉。而今,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也崭露头角,迅速成长为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全系教师秉承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通过长期探索和反复实践,已逐步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和办学特色,积累了丰硕的科研和教学成果。在统计理论方法和国民经济核算这两个具有传统优势和创新能力的主要研究领域,成果尤为显著。为适应新时期学科建设的需要,近年来,其教学科研正不断向现代统计方法及其应用、可持续发展统计和环境经济核算、经济计量学、时间序列分析、实验经济学、投资决策分析、数据挖掘、空间统计学和经济信息管理等前沿领域拓展。
厦门大学计划统计系已为国家的发展和建设培养、输送了众多优秀人才。60 多年来已培养本科毕业生3500 多人、近10年来我系还培养了硕士430名,至今已培养博士179名,是全国同类院系培养博士生最多的单位之一。他(她)们大多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为母校和母系赢得了荣誉。
统计学专业 包括经济管理统计和投资决策分析两个方向,其中“经济管理统计方向”培养既具有良好的经济学基础,又能熟练掌握现代统计方法,同时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分析处理能力,能够在国家各级经济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金融证券机构等部门从事统计调查、分析、预测、咨询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投资决策分析方向”培养具有扎实的投资学理论知识,具备有关产业与金融投资业务的基本能力、突出的外语能力和计算机技能,熟悉国家有关投资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能在金融、证券、期货、房地产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投资分析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共同课程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统计学原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计算与计算机应用、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市场调查与分析、经济预测与决策等。“经济管理统计方向”的主要课程还有:国民经济统计学、企业经济统计学、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抽样调查方法;“投资决策分析方向”的主要课程还有:投资项目评估、证券投资学、房地产投资学、投资风险管理等。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培养具备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基础,具有较强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及数量分析能力,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国家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等从事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实施管理与评价和现代信息分析等方面的实际工作,或从事有关教学科研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主要课程有:计算机系统与系统软件、数据结构与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 C++ 程序设计、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现代信息分析方法、经济管理系统模拟、 SAS 与决策支持系统、经济学原理、现代企业管理、统计学、金融学、会计学、应用数理统计、运筹学、计量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工程、商业模式创新、组织战略与行为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组织学、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JAVA 语言、多媒体系统设计等。
厦门大学计划统计系热忱欢迎有志于统计、信息或投资分析事业的青年学子报考!
电话: 0592-2182396 、 2182797 、 2186371 传真: 0592-2186371
电子邮箱:
jt@jingxian.xmu.edu.cn
网址:
http://stats.xmu.edu.cn(210.34.5.88 )
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始创于 1947 年,是国内最早建立的国际经济贸易教学科研单位之一,现拥有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 2 个本科专业;国际贸易学、服务贸易学、世界经济、国际经济学、国际商务 5 个硕士和博士专业;拥有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学 2 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全国高校本科特色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化人才培养。
该系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硕。现有教授 10人(其中博导 5 人),副教授 14 人,约 60% 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 1 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 人,闽江学者讲座教授 1 人,中央直接联系掌握的高级专家 2 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同行评议专家 1 人,聘请王洛林等国内外近 20 位著名专家为兼职或客座教授。近 3 年教师出版专著 10 余部,发表论文 200 余篇,主持国家、省部级和横向课题 30 多项,获得省部级奖励 10 多项。该系已经形成一支独具特色的教学研究力量,在全国权威排名榜中一直处于前列。
该系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和一专多能。该系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创业大赛中连续获得 4 届金奖和 1 项银奖,在全国“ CCTV ”杯英语演讲赛决赛和其他赛事中获得好成绩,在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受到外国政府和部门首脑表彰,反映出该系人才培养取得的积极成效。
该系学术交流活跃,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该系与欧美日俄等国高校保持密切学术交往,约 70% 的教师有出国学习、访问进修经历。在学生层面,也开展了大量与美国、澳大利亚、韩国、中国台湾等高校的定期或不定期交流。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培养系统掌握现代经济学基本原理,国际经济贸易基本理论,国际市场营销等管理学基本知识,了解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现状,熟悉国际贸易通行规则与惯例及我国对外经贸政策法规,具备突出的商务外语与计算机应用技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经济学原理、国际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国际贸易、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合作、国际商务、国际投资、国际结算、经济数学、统计学原理、财政学、金融学、世界经济概论、服务贸易学、外贸函电、外贸口语洽谈、转轨经济专题、公司治理、英语、商务英语选读、计算机等。
就业方向:政府涉外经济管理部门、外经贸企业(含三资企业)、金融机构、海关、商务咨询机构、科研和高教部门等。
市场营销专业 培养扎实掌握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基本原理,市场营销与国际商务经营管理基本知识,了解企业国际化经营通行规则与惯例,具备良好的商务外语与计算机运用技能,熟悉我国对外经贸方针政策,从事市场营销与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国际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国际商务、国际商法、国际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调研、公司财务管理、广告学、商务策划、经济数学、统计学原理、计量经济学、物流管理、劳动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英语、计算机等。
就业方向:政府工商与涉外经济管理部门、各类外经贸企业、跨国公司、商务咨询机构、科研和高教部门等。
[ 特别提示 ] 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基础、主干课程采取中英文双语教学。
联系电话: 0592-2186373 传真: 0592-2186373
电子邮箱:
intertrade@xmu.edu.cn 网址:
http://gjjmx.xmu.edu.cn
管 理 学 院
厦门大学的工商管理学科具有传统优势,其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早在1921年,厦门大学于创建之初就成立了商学部,并设立工商企业管理科系。此后,经历了1953年全国院系大调整和1999年的新一轮整合,如今的管理学院已发展成为极具创新意识的教学研究实体。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共设有5个系(会计系、企业管理系、财务学系、管理科学系、旅游与酒店管理系)、五个中心 (MBA 教育中心、高级管理教育中心、 MPAcc 教育中心、工程硕士教育中心、EDP中心) 和5个研究所(会计发展中心、现代管理科学研究所、人力资源研究所、财务研究与发展中心、旅游管理与规划研究所)。
学院全面提供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截止2010年9月,学院拥有在读博士生159名,在读硕士生2700多名,在读本科生1825名。
学院在会计学、企业管理、财务学、技术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设有学士、硕士和博士授权点,市场营销学专业设硕士 和博士授权点。工商管理学科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学院共设有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MBA 、EMBA 、MPAcc 、物流工程、项目管理)。此外,学院还为各类工商企业提供非学历的高级工商管理课程培训。
特色与优势
管理学院重视学科建设,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常年聘请外籍教授承担研究生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不断完善课程设置,学院教育过程兼顾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的需要、与产业联系紧密、积极培养学生的决策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院在本科生教育中逐步实行了双语教学,以适应市场对双语人才的需求。
会计学在1987年和2001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并建立了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在2004年5月教育部组织的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评估中,会计发展研究中心被评为优秀基地。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是我国MBA 教育的先行者之一,是我国首批开展 EMBA 学位教育的10所一类院校之一。在 2003年全国工商管理一级学科评估中,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位列第三名。 2004年底以管理学院为依托,财务管理与会计研究院被教育部列入985工程二期重点建设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2007年被教育部列入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师资力量
学院目前拥有教师121名,其中教授 49 名,副教授 48 名 , 博士生导师 37名(其中兼职博导3人)。现任院长为沈艺峰教授。学院注重师资队伍的发展,常年派送教师出国进修或访问。在对外交流方面,学院与美国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加拿大圣玛丽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密切的联系。通过聘请学术造诣深厚的学者为兼职教授 , 邀请专家到学院举行专题讲座,学院为教师提供了优质的学术环境。
学校和学院投入 3000 多万元建成的面积近 8000 平方米 的管理学院大楼已投入使用,全楼配置网络信息点、电话信息电、有线电视信息店千余个,学院的多媒体教室、办公室、会议室、计算机实验室、案例分析室等教学科研设备先进完善,为建设高水平的管理学院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电话: 86-592-2182873 传真: 86-592-2187289
网址:
http://sm2.xmu.edu.cn 邮箱:
xdmba@x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