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海峡两岸植物小分子暑期班暨“海峡两岸植物小分子研讨会”是本系列的第三届,这是一个高水平的科学论坛,聚焦于最先进、最前沿的植物代谢组学、植物表观遗传学、植物发育生物学等植物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课题。为了促进世界知名专家与海峡两岸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大学生接触植物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培养其对科研工作的兴趣,加强不同高校学子之间的交流。
本届盛会由福建农林大学海峡联合研究院园艺中心与FAFU-UCR联合研究中心举办,欢迎所有热爱科研的老师、同学报名参加!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海峡两岸植物小分子暑期班安排
活动时间:8月22日-26日,8月21日报到
活动地点:福建农林大学禧强楼三楼学术报告厅
活动安排:5位国际知名教授分别就其专长领域各授课1天;参观相关实验室;组织“知名科学家面对面”座谈活动。
已接受邀请课程主讲人:
1、美国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河滨分校Sean Cutler教授
2、荷兰瓦赫宁根大学Dolf Weijers教授
3、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Katayoon Dehesh教授
4、德国莱布尼茨植物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Alain Tissier教授
5、以色列魏斯曼科学研究所Asaph Aharoni教授
申请条件
1、招收对象为全国各大院校在校本科生(优先)、研究生;
2、具有较强的外语听、说能力;
3、福州本地学员不限,外地学员限100人。
申请办法
1、申请报名时间:即日起至2016年7月21日。
2、申请者下载《海峡两岸植物小分子暑期班申请表》填写,通过Email(发送至
hbmc@fafu.edu.cn)提交申请表和个人简历的电子版,请在邮件标题中注明【姓名+院校名称+2016年海峡两岸植物小分子暑期班】。
4、入选的学员,请打印《入选回执》1份、《海峡两岸植物小分子暑期班申请表》1份、个人简历1份,同时应提交学生证复印件1份、身份证复印件1份,报到时交至会务组。
资助标准
1、免报名费
2、为所有外地学员和本地前100名报名的学员提供活动期间的午餐、晚餐
3、为外地学员提供活动期间的住宿(两人间),若自行安排住宿,不予报销
4、交通费自理。
备注:同时报名参加研讨会者,研讨会期间资助标准参照暑期班标准执行。
二、海峡两岸植物小分子研讨会安排
会议时间:2016年8月27日-8月28日,8月26日报到
会议地点:福建农林大学博学报告厅
申请条件
1、热爱科研的广大师生;
2、人数不限,自由参加。
资助标准
1、免注册费
2、食宿自理
已接受邀请大会报告人
1) 美国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Peter Quail教授
2) 美国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河滨分校Natasha Raikhel教授
3) 美国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河滨分校Sean Cutler教授
4) 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生物化学实验室主任Dolf Weijers教授
5)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Steve Briggs教授
6)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Katayoon Dehesh教授
7) 德国莱布尼茨植物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Alain Tissier教授
8) 以色列魏斯曼科学研究所Asaph Aharoni教授
9) 美国北德州大学Richard Dixon教授
10)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Rob Last教授
11) 意大利食品质量和营养部研究与创新中心Fulvio Mattivi教授
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上下店路15号
福建农林大学海峡联合研究院园艺中心 350002
联系人:黄老师、林老师
电话:0591-86395360、86392657
欢迎参加!
福建农林大学海峡联合研究院简介
海峡联合研究院成立于2015年6月18日,为福建农林大学直属二级科研机构,拥有基因组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基础林学与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心、园艺植物生物学及代谢组学研究中心、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4大创新平台,吸收了包括3名美国科学院院士、5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和5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在内的各类高层次人才60多人。
海峡联合研究院拥有完善的软硬件科研、教学平台,已成为境内外合作办学的试验基地、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示范基地、海西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的先行基地,是培育科研创新人才的摇篮。
海峡联合研究院致力于培养出态度严谨科学、掌握核心领域技能的硕、博士研究生。各中心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斯坦福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校区、弗吉尼亚大学、佛罗里达大学、德州农工大学等国际性知名学校合作,鼓励并资助研究院硕、博士生在毕业前后出国深造,旨在打造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
基因组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简介
福建农林大学基因组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基因组中心”)成立于2013年,与美国伊利诺依大学香槟校区、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共5个实验室的科学家合作组建国际水平研究中心。中心由教育部“长江学者”明瑞光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及中心主任。
中心目前共有成员64人,其中PI 10人(包括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福建省“百人计划”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金山学者”特聘教授2人)、顾问委员5人(其美国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人)、博士后1人、助理研究员3人、科研助理14人,博士研究生8人(含3名留学生)、硕士研究生21人(含2名留学生)。
中心主要以甘蔗、木瓜等热带亚热带作物以及区域特色作物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方向包括生物能源植物的生物量,热带、亚热带植物基因组结构与功能,高倍体植物剂量效应和杂种优势,被子植物性染色体和性别决定,植物生殖系统的遗传调控,基因网络与互作,热带亚热带水果营养和保鲜期,作物对病虫害与逆境的抗性。
中心已建成基因组学实验平台、生物信息学平台、普通分子生物学平台、细胞生物学平台、生物化学平台以及作物培养与遗传转化平台。
基因组中心成立以来已发表文章17篇国际水平研究论文,以中心为第一作者单位在《Genome Research》、《Genome biology》、《Current Opinion in PlantBiology》、《Plant Journal》、《MolecularPlant》等国际高水平学术刊物。
基础林学与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心简介
福建农林大学基础林学与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林学中心)成立于2014年3月。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林辰涛教授担任本中心特聘讲座教授及主任,并聘请美国斯坦福大学王志勇教授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史蒂夫杰克勃森教授担任本中心特聘讲座教授。
中心主要围绕模式植物拟南芥、杉木、马尾松、毛竹等南方主要树种重点开展以下5方面的研究工作:(1)分子生物学;(2)表观遗传学;(3)蛋白组学;(4)林木遗传转化;(5)林木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
林学中心已建成1900平米国际水平实验室,700多平米智能化温室,拥有开展蛋白质组学(如:四极杆-双压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三合一超高分辨质谱仪)、分子生物学以及遗传学等实验所需主要仪器设备和平台。
中心建立了国际规范的现代化科研管理制度,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平台和研究团队,力争产出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科学研究成果。
目前中心有特聘教授3人、全职教授4人、副教授5人、讲师12人、技术员20人、博士后3人、工作人员2人,博硕士研究生28人。2014年-2015年,林学中心申请人才项目2项,其中包括福建省“百人计划”1人,福建省“外专百人”1人;申请各项科研经费共计815万元;已发表SCI文章5篇,总影响因子近50。
园艺植物生物学及代谢组学研究中心简介
福建农林大学园艺植物生物学和代谢组学研究中心(简称园艺中心,网址
http://www.fafu.edu.cn/hbmc/ )成立于2014年5月,由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杨贞标教授领衔建设,邀请美国科学院院士NatashaRaikhel教授等国际顶尖专家担任学术指导委员。课题组长包括国家“青年千人计划”教授2名、 “闽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福建省“外专百人”教授1名,“金山学者”特聘教授1名。园艺中心投入数千万建设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室,将在植物代谢组学、植物细胞生物学、植物遗传学、植物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开展前沿的研究工作,立志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研究中心。
2015年10月园艺中心与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共建FAFU-UCR联合中心,园艺中心和加州大学河滨分校IIGB的的骨干科研人员将同时作为联合中心成员,促进双方在科研合作、交流,研究生的共同培养等方面深入合作。
园艺中心聚焦农业的重要科学问题,将在模式植物(拟南芥、水稻等)及福建省主要园艺作物(茶叶、果树、花卉等)中,运用代谢组学和细胞生物学等手段开展前沿研究,立志在短期内取得一批学术成果,并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研究中心。
园艺中心特别关注茶叶品质鉴定及改良,研究方向包括(1)茶叶品质相关代谢组及标记物的鉴定(2)以代谢组学辅助茶叶育种(3)茶叶的遗传转化(4)茶叶中健康美容产物的鉴定、应用及市场化。
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简介
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简称"根系中心")成立于2015年,是福建农林大学的二级研究机构。中心由廖红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及中心主任,现有专职研究人员8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根系中心以改良作物根系的养分吸收利用特性为研究目标,通过创建根系生物学研究的专门技术体系,围绕作物养分高效的根系生物学基础展开研究,并运用于作物养分高效遗传改良;同时还针对酸性土壤上的植物营养特性,制定豆科作物最佳养分管理措施,及通过间作养分高效豆科作物提高茶树、幼龄果树等的养分利用效率,达到减肥增效的目的。根系中心计划在数年内将福建农林大学植物营养学建设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学科,在大豆根系生物学及大豆养分高效遗传改良的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为促进福建省生态农业建设及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